池上農會結合池上媽媽們,在池上地區推動時光穗稻-豐收飯,豐收飯的起源是因為早前農機尚未發達的時候,一切農事都靠人力來完成,當人手不足時我們都會採換工的方式相互支援,所以每到用餐的時候,農村婦女和小孩就會用擔子把餐點挑到田邊,辛勤耕作的農夫們則圍成一圈,用大碗享用豐富的一餐,就是「豐收飯」的由來。土雞肉、紅燒滷肉、福菜桂竹筍、菜脯蛋、炒青菜是豐收飯的必備菜色,將這些菜餚結合池上媽媽的傳統手藝,精心製作多道菜色,將池上的好米和新鮮食材,變成桌上一道道的佳餚。(每人350元,10人以上可以訂餐,食用後豐收碗可帶回)
有了豐收飯的經驗,這次池上農會也規劃了創意餐盒,讓池上小農的在地食材可以做更多的發揮,當天在寒流寒風中,原本預計在天台野餐的團員們,讓咖啡店的老闆破例收留我們,在稻田中的咖啡店裡享用我們的四季餐盒,這是一頓讓團員們跌破眼鏡的料理創作,大家沒有想過可以享用這麼別出心裁的餐盒。餐盒由梅園農友三花大姐當大廚,這是她的餐盒處女作,把池上農友們種的自然米、洛神、青菜、梅子、金針、南瓜、醃肉等食材搭配成創意料理,包含四個主題 : 箱壽司、野菜沙拉、金針吃了梅、豆腐白菜湯。
箱壽司是用蛋皮包著吳家恩用自然農法耕種的米、夾著在地友善生產紅蘿蔔、小黃瓜,以及三花姐自製的客家醃肉,粒粒分明的自然米夾著這麼新鮮的蔬菜與醃肉,非常的爽口美味。
「金針吃了梅」更是讓人回味無窮,家恩種的友善金針,配上三花姐的梅子與醬汁,真是絕配,金針咬起來的口感非常融入梅子的味道,讓很少吃金針的團員當天就買了包金針回家。
野菜沙拉也是一個重頭戲,裡面包含陳桂英理事長與潘杏慧種植的高麗菜、南瓜泥、妹仔菜與洛神花,搭配上用梅子調成的醬汁,特別是南瓜泥的鬆軟口感讓整個沙拉更出色。
青菜豆腐湯,雖然看起來並不特別,但搭配上前面三個主題的料理,在地的青菜與豆腐,不僅建康新鮮,也樸實地襯托出其他料理的美味。
有趣的是,三花姐一整天都非常緊張,手拿著麥克風介紹食材之外,她緊張得不知道要說什麼,在我們吃到一半時,他說:「阿!忘了把洛神放到沙拉了。」如果加上洛神,莎拉的口感或許會更棒,讓大家心裡自己想像。
除了之外,九號咖啡館的老闆煮了洛神茶,配上特製的鬆餅。鬆餅就像是個西方來的食物,跟在地食材有關嗎? 這個鬆餅並非用麵粉製作,而是用池上農會出產的米穀粉搭配材料製成,口感上跟麵粉有些許不同,但健康與美味是不在話下。米穀粉是池上米製品的副產品,是池上鄉農會輔導契作生產之稻米為主要原料,篩選碾成CAS一等白米,再研磨製作成米穀粉,池上農會蘭湘介紹:米穀組織Q軟細緻,胺基酸組成比例及消化吸收率優於其他穀類,且吸油率低,讓製作餐點時可減少油質使用,對小麥過敏的人可以選擇,也是健康的食品。
聽到自己口中的鬆餅是這麼特別的米穀粉,口感相當美味、健康,午餐後的池上農會參訪之旅,很多團員特別買了米穀粉回家,準備小試身手。
一趟小農與假日農夫的交流之旅,大家更能用心去體會這些食材的珍貴與農友的辛苦,美味的感覺不僅在於味蕾,更在於心中大家試圖去友善土地的一份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