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旅遊再進一步!2024年度台灣九單位獲全球綠色目的地獎

2024綠色目的地百大故事競賽中,台灣以九個獲獎單位的優秀表現,展現了在永續旅遊方面的創新與努力這些故事不僅反映了台灣的自然美景,更傳達了深厚的人文關懷,本年度也是歷年獲獎數量最多的一屆,共7個目的地、2家綠色業者獲獎,包括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集體智慧推動永續旅遊)、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淨灘實踐里海倡議)、東北角及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融入地景的壯圍園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富岡地質、環境與社區的再生旅遊)、雲嘉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廢棄鹽田變身鳥類天堂)、臺中市政府(花朵綻放社區生活)、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守護海洋旅行者-綠蠵龜)、兩腳詩集概念旅館(有意識消費或真實溝通)、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傳藝園區(傳統柑仔龜分享平安福氣) 2024全球綠色目的地年會(Global Green Destinations Day Conference)預計於本年度12月10至12日於全球最南端的大陸城市-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 (Punta Arenas)舉辦,實體年會舉辦前,主辦單位綠色目的地基金會(Green Destinations Foundation)搶先在荷蘭當地時間10月15日晚間8點(台灣時間10月16日上午凌晨2點),以線上活動形式揭曉「2024全球綠色目的地百大故事獎」(2024 Green Destinations Top 100 Stories)得獎名單。本年度共有170個單位參賽,台灣共有7個目的地與2個綠色標章業者得獎,為9年來最多目的地參賽的一年。 百大目的地故事比賽獎項開始於2014年,由荷蘭非營利組織「綠色目的地基金會」(Green Destinations Foundation)舉辦,該獎項也與柏林ITB國際旅展合作,透過目的地永續故事的實踐經驗與成果分享,促成跨國交流學習。參賽者在通過第一輪永續基礎準則評鑑後,方能進入第二輪「優良實踐故事評選」(Good Practice Stories),參賽故事類別包括目的地管理、自然與景觀、環境與氣候、文化與傳統、蓬勃發展的社區、商業與行銷,而評比標準除了永續行動實際內容外,更包含完整性、永續性、有效性、創新度、可仿效性與具體數據的呈現。 7個台灣綠色目的地的參賽故事報名分類包括,1.「目的地管理」類別: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海洋「淨」行式-以白沙灣自然中心我愛淨灘實踐里海倡議」、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富岡地質公園:地質、環境與社區的再生旅遊」;(2)「自然與景觀」類別:東北角及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融入沙丘地景的壯圍旅遊園區」、雲嘉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廢棄鹽田變身鳥類天堂,找回在地居民的希望」、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守護忠實的海洋旅行者-澎湖望安綠蠵龜的幸福家園」;(3)「蓬勃發展的社區」類別:臺中市政府「從意外變驚喜-“花朵”讓社區生活更綻放」;(4)「商業與行銷」類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攜手日月潭:用集體智慧推動永續旅遊」。 2個台灣綠色業者的參賽故事分類則為: 兩腳詩集概念旅館參與「目的地管理」類別:「有意識消費或是真實的溝通」,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傳藝園區參與「文化與傳統」類別:「傳統柑仔龜分享平安福氣之文化復興」。 此次2024綠色目的地百大故事競賽中,台灣的成就不僅是對過去努力的肯定,更是未來持續推動永續旅遊的鞭策。這些獲獎故事展示了地方社區如何創新思考、攜手合作,將環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並為後續旅遊發展樹立了榜樣。正如綠色目的地基金會董事長Albert Salman所言:「每一個小的努力都是朝向更大改變的一步,台灣的成功故事將激勵全球更多目的地追求永續發展。」   目的地永續故事內容介紹如下:(依提案單位字首筆畫與參賽類別排序): 交通部觀光署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簡稱北觀處) 故事主題:海洋「淨」行式-以白沙灣自然中心我愛淨灘實踐里海倡議 參賽類別:目的地管理 北海岸擁有長50公里的優美海岸,居民依海維生,從事與海洋相關的經濟活動,但因為強勁的東北季風及污染物排放、海流等因素,不少海洋廢棄物堆積於礁岩、沙灘,衝擊海灘生態及經濟生產力,成為北海岸棘手的環境議題。 北觀處運用人力、科技輔具(如空拍機巡查),掌握海廢分布情形、提出清理計畫外,2018年成立環境教育場域-「白沙灣自然中心」落實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理念,並發起公私協力民間參與「我愛淨灘」活動,由北觀處提供夾子、手套等器具,開放民眾自主淨灘,擴大淨灘活動效益。此外,也建立海廢回收再利用及認證機制,創造海廢再生料之價值(如海廢藝術創作),形塑海廢再生產業鏈,落實循環經濟。 配合向海致敬政策,2021-2023年共清理海洋廢棄物11,157公噸,以浮球、漁具、玻璃瓶、寶特瓶、家庭廢棄物及漂流木等為主;2021-2023年「我愛淨灘」成果共計1,278場次、77,004人次參與,共清理12.2噸垃圾。藉由里海倡議結合淨灘活動,使人類與沿海環境逐漸恢復和諧關係,建立一個環保、安全、健康和友善的觀光環境、提升國際議題能見度。 交通部觀光署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簡稱東管處) 故事主題:富岡地質公園:地質、環境與社區的再生旅遊 參賽類別:目的地管理 小野柳遊憩區位於台灣東南部的台東市富岡里,以富岡砂岩和海蝕地景聞名,所在的富岡社區,面臨人口外流與老化、過路遊客衝擊環境等問題。東管處以小野柳風景區為核心,於2020年成立「東部海岸富岡地質公園」,以保護濁流岩地質,並與富岡社區合作,共同透過目的地管理,實現該地區生態、社區經濟、文化的平衡。 採取的策略包括生態導覽體驗(如夜訪小野柳、募殼計畫給寄居蟹一個家)、推動野柳自然教室環境教育、社區復興及行銷(如富岡港港好-區域觀光圈計畫、社區主導及辦理漁市導覽和介紹海神廟信仰等在地文化體驗遊程),也促使青年回流、成立「富岡港港好」觀光圈,拉近社區居民的距離等。 2020至2023年「夜訪小野柳」服務3萬0,396人次、「小野柳自然教室」日間課程311場,服務人數6,652人;且在落實使用者付費原則下,向遊客酌收部分維護管理費用,四年總收入約計2,847,200元。現在,小野柳朝著國家級地質公園的方向推動,結合夜訪小野柳生態導覽、環境教育等體驗遊程,帶動在地觀光產業,活絡地方經濟,型塑富岡地質公園成為東海岸特色景點。 交通部觀光署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簡稱東北角管理處) 故事主題:融入沙丘地景的壯圍旅遊園區 參賽類別:自然與景觀 壯圍沙丘生態園區位於宜蘭壯圍海濱,以砂丘、沼澤及沙草等地景為主,鄰近海岸林、蘭陽溪口溼地、沼澤等水鳥棲息地,面臨基地排水不良易淹水與積水,園區建設可能對地景與生態環境造成干擾與破壞,濱海地區環境嚴苛以致合適植栽種類受限等議題,東北角管理處於2008年啟動規劃「壯圍沙丘生態園區興建與發展計畫」,以兼顧觀光開發與自然環境的平衡發展。 藉由資源調查與評估,訂定與實踐開發自然與景觀規劃原則,降低園區內主要建物興建體積,建立園區內植栽景觀定期維護與檢討作業規範,並透過藝術展演的方式彈性運用園區戶外空間,使園區建設融入當地地景,進而降低觀光活動對地景與環境衝擊的強度。 自園區建置完成至2023年,全區植栽共計905棵,約93%為本土樹種,另外7%為台灣常見的沿海植物。2018至2023年園區設置36座戶外地景藝術作品,至2024年約30.6%的藝術裝置被保留下來。東北角管理處運用地景的各種面向,創造每年16-28萬遊客人次,遊客滿意度達96%,這些策略經獲獎肯定,也成功在兼顧園區地景條件與豐富生態資源前提下,逐步將壯圍發展為宜蘭觀光遊憩的核心區域。 交通部觀光署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簡稱雲管處) 故事主題:廢棄鹽田變身鳥類天堂,找回在地居民的希望 參賽類別:自然與景觀 1930年布袋濕地開闢為鹽場,隨著手工製鹽產業沒落,2001年結束曬鹽後整片鹽田開始荒廢,面臨垃圾傾倒、無節制資源開採、大型工業開發計畫與地方抗爭等問題。所幸位於臺灣西南沿海水鳥停憩覓食廊道,意外成為水鳥重要繁殖地,更是全球瀕臨絕種之黑面琵鷺重要棲地。2007年布袋鹽田被評定為國家級重要濕地,南布袋濕地則成為環境教育基地,2020年更在復育區發現稚鱟的蹤跡。 雲管處透過對布袋鹽灘地進行環境監測及鳥類等各項調查,包含:地形地貌、水文、濕地植被及生態系統復育計畫、公開說明會及專家學者座談會,並以國小環境、海洋與社區在地課程的設計,強化在地居民環境意識。同時結合觀光旅遊需求,推廣結合自行車與生態、鳥類資源的低碳生態旅行,讓遊客深度體驗在地。 整體發展迄今,除積極與當地政府、非政府組織、在地小學、在地團體及居民合作,結合在地文化振興經濟、重建布袋鹽田風光外,生態方面也獲得豐碩成效,濕地動植物與鳥類種類增加、黑琵數量度冬數量由2011年239隻,2024年增加到887隻,並成功孵化600多隻鱟寶寶,社區亦自發性維護賞鳥環境、創造社區經濟,守護當地生態特色。 交通部觀光署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簡稱澎管處) 故事主題:守護忠實的海洋旅行者-澎湖望安綠蠵龜的幸福家園 參賽類別:自然與風景 澎湖縣望安島位於澎湖群島南方,每年因綠蠵龜穩定洄游至沙灘產卵,為臺灣少數較穩定的綠蠵龜產卵地。然而,人類近百年來對於海洋資源的消耗、岸際開發與廢棄物污染,導致返回望安產卵的綠蠵龜數量減少。為了守護牠們的棲地,澎湖各機關團體在綠蠵龜生態保育、棲地環境維護管理、海洋生態教育推廣都持續投入努力:澎湖縣政府於1995年在望安劃定6處產卵棲地保護區,避免沙灘棲地受到破壞、每年5-10月產卵季實施夜間管制減少人為干擾,並投入志工培訓與聘請在地巡護員從事棲地巡守;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於1997年成立海龜救護收容研究中心,從事受傷海龜治療工作;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於2002年啟用全國第一座「綠蠵龜觀光保育中心」,在館內進行綠蠵龜生態保育、人文特色解說推廣,並設置養護系統協助傷龜移地復健照護等;望安國小教學團隊則是規劃海洋教育課程,將知海、親海與護海觀念從小紮根於在地學童心中。 經由各機關團體的共同努力,除持續記錄到返回望安產卵的綠蠵龜(如2023年返回望安的綠蠵龜共計產下18個卵窩、969顆蛋,並有613隻稚龜成功孵化)外,藉由海洋環境教育推廣,讓大眾了解保育的重要性,而望安特殊生態資源與具悠久歷史的花宅聚落之保存,每年也吸引許多遊客登島探索,於2022-2023年造訪望安的觀光人數計47萬8,657人,約為當地創造新臺幣2億9,885萬元產值效益,促進在地經濟與永續循環。 臺中市政府 故事主題:從意外變驚喜-“花朵”讓社區生活更綻放 參賽類別:蓬勃發展的社區 台灣中部的山城小鎮「新社」,過往以種植水果、香菇等農業維生。2005年研究育苗事業單位想透過綠肥進行土壤改良,種出32公頃的「田園花海」,意外地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賞花。伴隨而來的觀光人潮,帶來交通阻塞、攤販雜亂和環境汙染等問題,衝擊居民生活品質、降低居民對這些活動的認同。 2011年臺中市政府與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合作,打造「新社花海暨臺中國際花毯節」,並展開一系列改善措施。一方面持續與不同單位討論,藉由不同合作模式提升利害關係人的認同與參與;另外,也藉由交通動線、在地經濟、環境整理三個面向的改善(如串聯接駁系統、規劃攤商設攤位置與銷售內容、集中管理與定時清運垃圾、園藝治療師引導在地長者共同創作、提供在地短期就業機會等,降低遊客造成的負面衝擊,維持生活品質與整體環境。 2023年活動執行成果,相較於2022年搭乘接駁車比率增加6%,活動攤位增加至124攤、販售總額達新臺幣4,800萬元,與在地農友792人合作、提供短期工作機會約690個等,同時加強宣導減少一次性用品等,逐漸改善過度觀光帶來的問題,這些意外驚喜,全來自花朵的力量。 交通部觀光署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簡稱日管處) 故事主題:攜手日月潭:用集體智慧推動永續旅遊 參賽類別:商業與行銷 日管處依循GSTC目的地準則,思考日月潭的發展願景,並每年設定永續行動目標、鼓勵轄區業者共同參與。但仍有多數利害關係人對永續旅遊觀念較不完整、推動的永續實踐方案未顧及利害關係人需求等,導致利害關係人多為被動參與,整體運作成效有限;如何與地方業者、居民、其他公部門等攜手合作、串聯與擴大永續影響力成為重要議題。 [...]

2024-10-16T10:12:25+08:0016 10 月, 2024|新聞稿, 活動|

日月潭、龜山島、嘉義好美里勇奪2022全球百大目的地永續故事獎

【新聞稿】_照片左一全球百大故事競賽負責人Louise de Hemmer / 左二 台灣觀光局駐德國辦事處主任謝長明 / 右二台灣永續旅行協會顧問張怡平 / 右一 ITB柏林總部 企業社會責任CSR專員 Rika Jean Froncois 2022綠色目的地暨未來觀光峰會(Green Destinations 2022and Future of Tourism Submit) 於2022年9月26日在希臘雅典展開,並在當地時間27日晚間18時(台灣時間9月28日凌晨)進行「全球百大目的地永續故事獎」(Top 100 Destination Sustainability Stories)頒獎,本年度台灣有3個目的地永續故事獲獎,分別是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日月潭減廢行動」、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會冬眠的龜山島」、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好美里找回消失的沙灘」獲獎(排序依提案單位字首筆畫)。 該獎項由荷蘭非營利組織「綠色目的地基金會」(Green Destinations Foundation)舉辦,獎項名稱於去年度(2021年)由「全球百大綠色目的地比賽」深化為「全球百大目的地永續故事獎」,盼透過永續故事的呈現,分享綠色目的地永續實踐的親身經歷與心路歷程,促成跨域與跨國交流,讓競賽轉型為相互學習的交流平台。 參賽者(目的地管理單位)在通過第一輪的永續基礎準則評鑑後,方能進入第二輪「優良實踐故事評選」(Good Practice Stories),而評比標準除了永續行動實際內容外,更包含完整性、永續性、有效性、創新度及可仿效施行程度,最重要的是行動過程中的具體數據資料等。 疫情影響,綠色目的地年會與頒獎典禮,過去兩年轉為線上舉辦,本年度峰會由希臘雅典主辦,交通部觀光局指派德國辦事處謝長明主任出席代表領獎,台灣永續旅行協會由張怡平顧問代表與會,與各國目的地代表、產業代表及社區團隊等得以在歐洲同聚,本屆「2022綠色目的地暨未來觀光峰會」議程涵蓋觀光業者如何在運用數位科技,將永續思維納入產品設計過程中,達到寓教於樂的目地;飯店業者運用數位科技傳達友善環境的動人故事、目的地管理單位致力文化遺產保存與尊重地方生活脈絡來呈現真實的在地文化,並透過永續旅遊的實踐回饋社區。 另外,這次年會更特別與未來觀光聯盟共同合作,會議中針對全球疫後觀光市場,提出氣候變遷的調適與行動原則,提供與會代表們有更多接續參與的行動方針,藉此讓疫後觀光產業創造多贏的效益。 2022年臺灣獲選全球百大永續故事獎的案例如下(排序依提案單位字首筆畫): 日月潭從循環開始 跟一次性飲料杯說再見 過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與轄內業者每年合作舉辦淨潭活動時發現,所清理出的垃圾大部分是塑膠、寶特瓶及飲料杯等;去年(2021年)因大乾旱造成潭底裸露,及中部地區因缺水所進行限水措施,更讓在地人警覺氣候變遷的巨大影響。有鑑於台灣每年用掉約40億個一次性飲料杯,衍生出4.7萬公噸垃圾量,日管處帶頭從源頭減量思考,發起「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行動,導入「循環杯借用系統」及「友善奉茶行動」,除了設置3處循環杯自助歸還站外,更有16間轄內店家主動參與循環杯免費借還行列、超過50家業者加入友善奉茶行動; 今年運用3C科技在全台借還點及奉茶點的串聯下,誘發遊客改變習慣,從日常生活中開始參與,共同達成降低一次性用品垃圾量的目標。 這項行動更獲得日月潭在地業者熱情響應,以異業結盟的方式推出了「減廢套裝旅遊商品」,串聯水上遊憩活動、邵族傳統文化導覽、就地取材自製食物盤、SUP體驗與撿拾潭邊廢棄物等遊程,遊程中更有驚喜任務推出後遊客反應熱烈、快速額滿,吸引更多在地商家加入,更讓在地業者更有動力。 會冬眠的龜山島 春夏限量拜訪 曾為軍事管制、後來開放觀光的龜山島,被定位為「生態島」,目前由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NEYC)管理。為了讓觀光與生態保育平衡發展,龜山島每年登島遊客都進行總量管制,並且限定季節拜訪,考量遊憩將對自然環境產生壓力,每年僅 3 月至 11 月開放民眾登島觀光,且不提供住宿過夜,是「會冬眠的島」;其實,這樣安排也是因為考量東北季風海況不利航行,就規劃讓島上生態「休養生息」。 NEYC 制定與運行的龜山島實施總量管制制度,歷經多年的檢討修正,現行的制 度為,限制遊客人數1800 人/日(2015 年至今),並疏導同一時段島上遊客人數,每日登島時間分 4 時段,每時段登島總人數以 450 名為原則。 [...]

Go to Top